被单位劝退时,赔偿谈判的核心在于明确法律依据、采集有效证据、合理倡导权益。劳动者需要明确单位劝退的具体缘由,并知道有关的法律依据,依据《劳动合同法》及有关规定,单位劝退职员可能涉及违法解除劳动合同、合法解除劳动合同等情形。
1、确认劝退性质
1. 合法解除情形
依据《劳动合同法》第39条,若职员存在重大过失,单位可单方解除合同且不需要赔偿。但单位需举证职员过错并且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公告职员本人,不然可能被认定为违法解除。
2. 违法解除的认定
若单位无合法理由或程序违规,则构成违法解除。此时职员可倡导2N倍赔偿金。
2、赔偿计算标准
1. 经济补偿金
适用情形:协商一致解除、经济性裁员等合法解除行为。
计算方法:每满1年支付1个月薪资;6个月以上不满1年按1年计;不满6个月支付0.5个月薪资。
上限:月薪资高于当地社平薪资3倍的,按3倍计算且最高补偿12年。
2. 赔偿金
适用情形:违法解除劳动合同。
计算方法:以经济补偿金标准的两倍支付。
3. 其他补偿项目
未结薪资、加班费、未休年假折算薪资。
3、谈判前的筹备工作
1. 采集重点证据
劳动关系证明:劳动合同、薪资流水、考勤记录、社保缴纳记录。
辞退证据:书面辞退公告、谈话录音、微信/邮件记录。
2. 明确自己权益
依据工作年限、月均薪资计算应得赔偿。对比单位提出的策略,辨别是不是低于法定标准。
4、谈判方案与方法
1. 维持冷静,理性交流
防止情绪化争执,以法律条约为依据陈述诉求。比如:“依据《劳动合同法》第47条,我的工作年限为X年,应获得X个月薪资的经济补偿。”。
2. 分阶段协商
初次交流需要单位出具书面辞退公告,明确解除理由。二次谈判提出具体赔偿金额,并说明计算依据。若单位拒绝,可提出分期支付或附加条件。
3. 合理让步与施压
若单位资金紧张,可同意略低于法定标准的金额,但需签订协议明确“一次性了结,无其他争议”。暗示可能采取法律方法,增加谈判筹码。
5、法律救济渠道
1. 劳动仲裁
时效:需在辞职后1年内申请。
材料:仲裁申请书、证据清单、身份证明、单位工商信息。
优势:程序方便、本钱低,胜诉后单位需承担诉讼费。
2. 法院诉讼
若对仲裁结果不满,可在15日内向法院起诉。胜诉后单位拒不履行的,可申请强制实行其财产。
6、特殊情形处置
1. 协商解除协议
若单位以“劝退”名义需要职员主动离职,需警惕“自愿辞职无补偿”陷阱。可需要单位出具《协商解除协议》,明确赔偿金额与支付时间。
2. 社保与公积金补缴
若单位未足额缴纳社保/公积金,可需要补缴或折算现金补偿。
:未经授权,不能转载本站原创内容,不然将追究法律责任,日前有不法分子紧急侵犯本站权益,已走法律程序!